半岛官网当前主要环境问题范文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的需求,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这些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要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类过度需求的限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不能过度,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承受力,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不可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人类的发展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无限制的开发,发展就不能持续。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在眉睫。当前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域的局部问题,而是世界性问题,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展,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到头来是要吃苦头的。等到治理环境的时候,花费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要吸取教训,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步前进,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思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尽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自然资源。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儿少一点儿,因此,在发展当前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可忽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做到多利用,少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一)环境的主要功能。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开发的对象,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第一,为我们提供各种自然资源,为我们进行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提供保障,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当环境的供给能力达不到人类开发的速度时,人类的发展就很难持续。第二,容纳、降解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都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自身的能力降解了这些废弃物,但当废弃物排放量过大时,就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的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面临当前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环境改变的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本身改变引起的,没有人为参与或者很少有人为参与。这类环境问题对人类是有一定的危害的,比如:地震、滑坡、台风、洪涝灾害等恶劣的自然现象。这些环境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产生的,破坏力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需要做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2.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也可以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活动引起周围环境的恶化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过度砍伐树木导致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导致草原生态退化,甚至恶化为荒漠;过度捕杀动物,导致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造成地下漏斗的形成;过度开发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次生环境问题还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因为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将有害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系统结构发生了恶化,造成了环境污染。当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如今污染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身的活动,最近几年雾霾的频发,高发,水污染事件的不断曝光,都威胁着我们自身的健康。长此下去,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环境问题受到不断关注的原因在于,环境不仅影响了当代人,还影响到后代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必要。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还要保证环境的优化,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形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清洁生产,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无论是可再生或者是不可再生资源,都要做到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在我们享用自然馈赠的资源时,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是不能破坏的。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超过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综合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步入了世界大国行列,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科技的进步,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就是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长远来看,社会的进步不是某一个时期完成的,是千百年人类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行为是人类的权利。但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义务,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就是人们的义务。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是环境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不可否认,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破坏度大,治理工作还需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应该做的是补偿环境,帮助其更快恢复原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做到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丁少洪.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评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9,6
[3]田婧,唐继平,王峰.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J].金卡工程,2010,14
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在我国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国家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都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环境问题无处不在。本文宽泛的分析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诱发原因,并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期提高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环境。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特别如今人类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生产活动更是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工业生产是当前环境污染的诱因之一,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其中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非常严重,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染上。
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一样,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其中农业大面积垦荒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净化系统受到破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中化学成分对土壤,水体,空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和城市环境多污染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破坏,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诱发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诱因大多与经济开发有关,经济利益的诱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土地或是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对土地的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植被的开发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污染如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化学物质的泄漏造成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将垃圾分类,或当地政府缺乏对垃圾管理工作的细化,造成工作中存在问题等都会诱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因素诱发环境污染问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具有危害大,毒性强,扩散广,治理难,不易察觉等特点,例如一个电池泄漏后可污染六十万升水,其中重金属毒性非常大,对造成危害巨大,填埋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烧则会污染大气。
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环境保护,当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又有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大方针明确的情况下,应该从上到下深刻理解并落实环境保护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工作是关键,不能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地方企业必须严格限制,对于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地方环境发展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其次,加强环境问题的宣传,掀起环境保护的绿色风尚,鼓励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动态的管理,加强政府监督工作。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或各地政府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来处理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污染的处理,例如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来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能源如煤炭等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开发新能源例如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垃圾,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看似力量渺小,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让环境保护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污染的诱发原因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这句话正好与上面两点相对称]关,过去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经济发展,但短期经济的发展不能掩盖环境问题中我们犯下的种种错误,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这其中除了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措施的出台,企业的配合,认识与响应,还有广大普通群众从我做起的环境意识,相信随着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1]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50-56.
[2]黄菁,陈霜华. 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11,01:142-152.
环境教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初中单独设课的学校不多。笔者所在学校承担了扬州市十五立项课题---《农村初级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其中评价指标是研究内容之一。
评价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时,主要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归纳、能否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设想、能否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检验并解释结果。
评价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主要了解学生在提出环境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环境信息资料、回答环境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其中,重点评价学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环境信息资料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能否利用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源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能否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去获得资料;能否通过分析环境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
例如:对学生提出环境问题能力的评价,在教学农村环境问题及保护一节内容时,首先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
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述信息提出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如我国当前农村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除教材上所提到的外,学生们还讲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环境污染:如医疗垃圾、恶臭,鸟类、青蛙、蛇减少,室内污染、秸秆焚烧等等。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什么程度上利用了已有的信息和自己的体验,以及合理性、完整性、新颖性等表征问题质量的信息,从而评价学生在提出环境问题方面的水平和差异。如农村中环境污染有垃圾、白色污染、废水、残留农药、化肥与农村中环境污染主要有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乡镇工业污染这两个问题相比,在深度上是有明显差别的。根据这种差别,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价。
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着重了解他们对环境问题观察、思考、分析等常用环境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主要包括:对环境问题的观察是否敏锐、细致、全面,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合理,能否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的猜测。
评价学生参与环境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和观测、调查、访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环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时我们关注学生在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环境问题的兴趣与好奇心;体会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对周围环境的关注情况。
例如在教学河流和湖泊的污染一节时,展示漫画《五彩河》,让学生讨论这幅漫画有哪些寓意。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漫画反映的当前河流和湖泊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表述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提供了学生对河流和湖泊遭到污染的关心程度、环境道德意识水平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一幅与保护河流和湖泊的漫画或创作一幅公益广告,并解释寓意。学生表达的想法,是评价学生的环境基本态度的重要依据。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以及各种评价方式的不足,评价应采取多种方式。除了传统的书面形式的检测外,我们还采用编辑手抄报、设计公益广告、进行环境问题调查、环保建议、口试等形式进行评价。
1.开、阅卷结合的书面考核。闭卷考试答题时不能查阅任何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题时比较侧重记忆型,兼顾思考型。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开卷考试答题时,可查阅参考书、笔记及有关书刊资料,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题时着重理解型、思考型和应用型,在答题中允许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答案、更好答案、新意答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一般等级制。
2.编辑环境手抄报、环境知识宣传材料,设计环境公益广告。其内容作如下要求:(l)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事件介绍和评价;(2)及时展示当前最新环境科技成果的新闻快递;(3)向公众宣传环境知识;(4)生动有趣的环保故事、人物、漫画。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一般等级制。
3.撰写环境调查报告或环境小论文。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实践,自己选题、自己访问、调查、搜集信息资料,撰写调查的报告和小论文,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三个等级。这种方法是属于综合性评价。不但检验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考核了学生的调查、写作等综合能力。
4.口试。采用的方法是由教师准备好20个环境题目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考试时将20个题制成考签,由学生任意抽取,经10分钟的准备后可带提纲根据自己掌握的环境知识回答试题,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补充提问,然后评定成绩。成绩的评定采用优、良、中、及格等级制。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通过补充提问,让学生即时调节自己的答案,有利于水平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考试的深度和清晰度。但实践中发现,口试的操作工作量很大,只能在实验班进行,对于同时教几个班的教师无法采用。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不能发挥线.课堂参与。主要评定学生课堂发言、表演、讨论等参与程度。一般采用好、中、差形式,评定等级为好的那些学生,是在课堂上自愿发言,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中的,是自愿发言但不经常或者参与程度不太高的学生。评定等级为差的,是不主动发言的,常常要教师提问才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评价以一学期的累积作为总评价,随机性、偶然性较大,一般作为参照性评价。
农村环境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加剧,农村的环境恶化不仅威胁到农户的生产、生活质量,更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从宏观上说,农村和城市都属于整个大的生态环境的体系之中,而且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故从某种程度而言,农村的环境问题对于整个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从微观上来说,农村的环境危害也会通过食物链或者大气、水体等影响到城市地区甚至更为广阔的区域,其影响远远超过农村地区本身。所以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型污染与旧有污染交织以及工业及城市污染转移等对各环境要素造成的污染1,以及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荒漠化等生态破坏。而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结构较为稳定的农村社区,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面临着更为重大的挑战。
首先,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更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而现代农业技术不可避免的会增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其次,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人们的收入水平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城市中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深入到乡村社会,而这也会带来更多的生活污染,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环保设施却没有同步建立起来,加剧了污染的恶化。
最后,处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各种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其中不乏一些从城市或者其他发达地区转移而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力量都很薄弱,根本无力把环保纳入其生产过程之中,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是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涉及到农村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整个国家环保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治,为此,必须要厘清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法治原因。
理念2是指理性的观念。理念的力量来自于对理念的理性把握与运用。农村环境问题的依法治理,得依赖于农村环境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换而言之,即是在农村环境保护领域,权利义务得以明确和遵守,规则治理得到一致认同,各利益相关主体皆树立起依法而治、有法必依的信念、理想和观念3。
虽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律、法规。但是,现行环境法大多数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即以城市为中心而制定的,未能为农村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法可依的局面。如2004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仅有几项条款对农村环境保护作了规定,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授权地方性法规规定;又如,2008年2月修订、6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虽已涉及了农村环境保护,设专节对“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作了规定,但较原则,缺乏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特别规定4。
虽然依照法的普遍适用性的原理,那些环境法律法规当然可以适用于农村,但是我们需认识到,由于我国实行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如果直接适用那些主要是针对城市而制定的法律法规,不仅不会受到良好的效果,也会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城市居民的环境权还是农村居民的环境权都应该受到平等的重视和保护。即使是在现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者资源供给者和环境问题负外部性的承担者的角色。所以,农民的环境权理应更加得到保障。
我国现在实行各级政府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这种环境管理体制主要由以下几个缺陷,首先它过于强调政府的职能而忽视了普通群众的参与;其次它过于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监管职能而忽视乡镇一级人民政府的环境监管;最后他过于强调各部门的分工负责却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沟通。而农村环境问题表现为点多面广、污染源分散的特点,再加上我国目前专门从事环境监管的环境监督执法人员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监管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环境监管体制根本无力广泛覆盖到农村地区。根据2003年中国环境与合作国际委员会在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研究报告中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共有污染乡镇企业121332家,与此相对应的乡镇环保机构共7028个,平均每个乡镇环保机构管理的企业大概为173个,环保机构对乡镇企业管理的覆盖程度大概为39.3%。由此可见,农民仍然无法便利地获得环境测度的相关数据,这是对农民的权利主张和权利救济最为明显的限制,也是诉讼过程中证据提供的不利因素5。
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的技术和人力都需要资金支持;而农村地区的生态恢复由于其一般而言规模较大,设计的区域较广,时间周期长,更需要资金的持续支持。由于没有法律的硬性规定,我国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多数流向了城市或者工业,农村很难在环境保护方面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法制理念薄弱的现状,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为依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和环境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宣传工作。不仅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也要向当地的政府机关宣传,增强他们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他们把环境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杜绝为眼前经济利益牺牲环境的长远利益的短视做法。
从立法体系的内容上看,现行体系中有关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多,民事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更少,以民商法性质为主体的环保法律法规也很少,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首先认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加快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其次是要注意农村与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式的不同,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立法,杜绝以城市为中心的立法固有思维。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要在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应该着眼于农村的实际,从总体上指导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统一的规定。
其次,是要制定与农村实际相适应的环境标准。环境标准能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应当依据当前的环境标准制定与农村环境保护的需求相适应的环境标准。
再次,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一定的修改,增加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内容。例如,应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其所作的乡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责任;修改《清洁生产法》,对乡镇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增大扶助力度等等。
最后,是要制定针对本地实际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村在自然环境和面临的具体环境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在农村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指导之下,各地区应针对自身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执法机构不健全所导致的农村环境问题“无人管、无人问”的窘境,目前专门从事环境监管的环境监督执法人员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监管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环境监管体制根本无力广泛覆盖到农村地区。为此,应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了解农村现实情况的环境监督管理的专业队伍,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制,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环境法治体系。同时,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的工作,经常需要一些检测、度量结果作为依据,为此,应当根据需要设立必要的环境监测点、监测站。
公众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对政府、企业的环境行为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当下的环境管理制度并没有将环境问题当中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即环境权的享有者公民(包括农民)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当中,这就导致在环境(包括农村环境)问题出现之时,主要的处置手段是行政机关对相关责任企业的惩罚,而缺乏公民对自身权利的救济机制,为此,在农村环境保护领域,应当赋予农民充分的话语权,调动起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资金对于环境破坏的防治意义重大,而且资金也不能完全来源于在相关区域生活的农民。因此,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因为乡镇级行政机关通常不具备进行整体性环境防治的充足资金,应通过立法确立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低碳经营等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改进应该获得与城市企业同样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在农村环境立法过程中应该明确环境的损害赔偿和补偿机制,完善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承担,使环境保护不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项成本而要成为其目的的一部分6。
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面临着发展与环保的双重挑战,环境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应当而且必须被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的目的。把农村的环境问题纳入法治化轨道,是解决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也是必然的选择。
【正文】当前为了加大城市环境的改善,环境部门不断的加大力度来关注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自古有之,每个城市的环境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环境问题也不同,一般的来讲,主要是指在工业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或者是随着工农业飞速发展和各个地区的城市化,而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破坏,引起了“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污 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这样的环境污染非常的严重。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环境 污染与破坏的问题。对于我当前居住的东莞市环境问题,我做了相应的分析,在污染物总量减排上做了一定的考察,并且根据东莞市的污染物排放为题对整个环境问题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我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通过分析来看,我市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主要、有几种:工业性液体污染物的肆意排放,广域性的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的生产和发展,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调查和分析,东莞市的部门地区污染很严重,人们只看到了工厂生产上给大家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却忽视了很多环境问题。现在环境部门正在加大改进力度,对一些化学等加工厂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发现当前污染现状令人非常的吃惊,有很多工厂例如一些造纸厂、染料厂、食品加工厂都将他们的废气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中或者田间,直接与地表面接触。如果人们饮用了这样的水源,或者食用了这样的蔬菜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污染现状非常的严重。在东莞市某镇中有一些造纸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进入厂区以后发现很多废气的纸张随处可见,在有风的天气白色垃圾漫天飞舞,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不便,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在调查中只有少部分的工厂对于污染物减排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期间,对一些工厂者们进行了调查访问,他们对于环境污染的看法,但是很多工厂主明知道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仍然没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样的观念不由的让人深思。
环境问题是人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在环境问题中污染物的减排现状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其中,一些工业气体污染物非常的严重。气体污染物主要指[
]气状污染物(包括硫氧化物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氯气、气化氢、氟化物、氯化烃等);粒状污染物(包括悬浮微粒、金局煤烟、黑烟、酸雾、落尘等);二次污染物 (指污染物在空气中再经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之污染,包括光化学雾、光化学性高氧化物等等,在工业中这样的气体排放非常的普遍,在清晨我们常常能看看浓浓的黑烟从某工厂的烟囱中直冒空中,不时的有一些尘埃颗粒落入行人的身上,这些气体直接排放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很多新闻中都有报道关于酸雨的事件的产生,其实酸雨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们对环境的不重视以及严重的破坏造成的。同时,气体的随意排放对我们的身体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生活中人们肆意的乱砍乱伐给我们的生态系统挂上了警钟,生态系统大量被破坏,使其不能维持平衡以及他们自身对我们的保护能力。导致环境更加急剧。一些植被能够大量的吸收一些大气污染物,但是由于植被减少了,对空气中的污染物吸收能力下降了导致环境问题更为严重。例如一些落叶树木的树叶如枫树、山杨以及杨树的叶片能够吸收更多的大气污染物。但是由于各种需要已经变的很少了。从我市的环境问题来纵观我国的整体环境问题,也不由的让人深思,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而且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在经济发展中,经济利益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在经济利益中人民追求经济给他们带来的便利条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根据调查近几年来我国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我市也是一样的,在环境问题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很自然的对经济追求很高。在东莞市的镇区,尤其是建筑有工厂地区的区域,污染现状甚是严重。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
在分析环境促使问题的原因中我们不由的自己看到。从我们自身的结构上来观察一些我们环保体系管理构造,在管理上我国环保法体系的结构还不完整,子系统[]不周全,导致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尚无适当的控制手段。系统结构不合理,有的制度间未能很好地配合。如排无收费和水源利用政策及市政工程管理等方面就存在着配合不周的问题等等
在强大的管理体系也抵不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现在,随着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已经忽视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他们对环境保护理念更是缺乏。在一段时间内我根据东莞市的市区中进行了环境调查,在一个小时的行走人群中,有很多人在随地仍果皮纸屑,对环境保护不屑一顾,自身没有污染物减排的意识,甚至有很多的垃圾箱就在眼前。在一些乡镇中,很多当地的居民将一些洗衣服的污水直接倒入附近的小河中,而在不远处仍然有钓鱼者 ,试问这样的小鱼能否食用。整体来看,人们自身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现在我国正在加大管理力度。我东莞市也在积极的配合其中,针对环境问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第一项措施就是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这对改善环境保持土壤起到决对性的改善作用.;第二项措施也是实行了好多年的措施,垃圾回收,而且分类回收比如象电池这类污染重的垃圾需要特殊处理.;第三项措施是减排,也就是减少污染排放.包括锅炉,汽车,推进全民使用洁净能源。在平时,环保局还组织全体市民参与节能减排活动,享受低碳生活,规定每月的某一天为开展回收电池日、整体骑自行车日,环境宣传日等等。在城市规划上也建议种植一些能吸收大气污染的植被,同时注重人们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增加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保护环境是我们的根本职责所在。通过对以上当前环境中污染物排放的分析来看,我市甚至我国在环境污染上都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为构造美丽干净的家园而努力。
【1】索帮成,李兰. 碳纤维生态基技术在湖泊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A]. 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 2011
【2】傅国伟. 当代环境规划的定义、作用与特征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01)
特别重要的是,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建议WTO应该明确将环境改善,至少是全球环境改善,作为WTO环境服务谈判的目标,而非仅仅靠成员自己的贸易利益驱动谈判。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已经成为WTO以及双边和区域自贸区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WTO希望促进贸易与环境中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谈判以反映所有成员的需求,最重要的需求是WTO成员如何应对全球的环境挑战。中国进行的区域和双边自贸区谈判中,环境服务贸易经常被作为核心要价,很多涉及到与气候相关的全球环境服务。
中国如何在谈判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又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中,首要问题是要清楚认识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中的利益,并找到全球的共同环境利益,以“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中国对环境服务的巨大需求首先是因为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未来15年中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效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迫切需要量大先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我们传统上理解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的概念一般包括室外环境、当地环境、国家环境和区域环境,而较少关注室内环境和全球环境。
随着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环境的定义、内涵和范围也必须进行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对人类而言,一生中80%-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污染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及癌症,人类68%的疾病都与室内环境污染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室内空气污染是位于艾滋病、疟疾等之后的第四大杀手。而且,儿童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首要受害者。保守估计,全球每年由于室内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00多万人,其中,100万是由于引发了急性呼吸道疾病的5岁以下儿童。中国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超额死亡11万多人 。
室内环境服务可以减少、消除、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以中国每年新增16-20亿平方米住房为例,室内环境污染也为环境服务提供了更多机会,包括室内景观和园艺设计服务、室内污染消除和预防服务等。
一般属狭义的环境问题,具体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具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生态系统破坏、噪声等。这类环境问题也是我们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和重点的对象。
“十一五”(2006-2010)规划所提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降低10%、污水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60%的环境目标为环境服务提供了巨大机会。这些目标的规定特别是对能源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等的减排方面的环境服务需求是非常大的。
全球环境问题是最近二、三十年最新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POPs、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以及其他国际环境公约所针对的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国际环境公约的签署和实施也将为全球环境服务提供很大机遇,例如:节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控制方面的环境服务进出口;为消减影响臭氧层的ODS物质的无氟碳化物的环境服务贸易;实施POPs公约有关的环境服务进出口等等。
环境问题解决的优先领域设置原则应该是:健康影响优先于其他影响;直接影响优先于非健康影响;不同级别的政府和组织根据不同授权有其不同的环境优先领域。
从原来中国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环境问题优先顺序是:室内环境问题>
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从中国当前战略来看,环境问题的优先顺序应该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
对于国际组织而言,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是多边环境协议所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其次是其职责范围内的室内环境问题,而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并非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讲,环境问题优先顺序应该是:全球环境问题>
室内环境问题>
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
从服务提供模式来看,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4>
模式2>
模式1>
模式3;而中国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3>
模式4>
模式1>
模式2。
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环境服务类别上看还是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上看,中国和全球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如上分析,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将环境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利益。
当前,WTO中进行环境服务谈判的机构主要在服务贸易理事会而非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半岛登录。谈判仍然停留在环境服务的定义和分类方面,而且这是一个主要问题。与此对照,中国正在开展或已经完成许多关于环境服务的双边自贸区谈判,例如中国-智利、中国-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等,环境服务的定义也是谈判的焦点。
当前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仍然使用其在入世承诺时采用的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CPC),也部分考虑了欧盟的定义,向谈判方作出比入世更多的出价。
基于相关研究,当前环境服务的定义不能满足环境质量的需求,尤其是对全球环境质量和室内环境质量的需求。基于对环境谱带和范围以及中国的环境问题优先领域新的理解,需要从环境需求的角度在整个谱带范围内重新定义环境服务,如上所述,将环境服务分为室内环境服务、当地环境服务和全球环境服务。
该定义引入了全球环境服务和室内环境服务两个新的分类,范围要比OECD、APEC及WTO使用的范围宽。它清晰地显示了人类对全球和室内环境的需求。微观层次上,它与联合国禁烟公约相一致;宏观层面上,它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臭氧层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边环境公约相一致。
在WTO中使用该定义进行谈判,将会与多边环境协议实现很好的协调一致。另外,根据该定义,全球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全球环境以及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措施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地方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以及通过贸易措施在当地、国家和区域层面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室内环境服务是保护室内环境以保护人类健康并通过微观层面上的贸易措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为更好满足环境服务需求,建议基于环境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并以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为基础,进行环境服务的重新分类。所建议的环境服务清单基于中国自己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室内环境、当地环境和全球环境的环境需求;扩大就业;环境服务出口;环境技术研发;总体环境外交战略。
通过SIA方法,重新发现中国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环境利益:进口环境服务以满足中国和全球的环境需求;出口服务以改善中国和全球的环境质量。经济利益:出口贸易利益;国内环境服务业发展利益。社会利益:就业利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就业;外交利益,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和发展中成员的国际利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利益的优先领域是:现阶段,环境利益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并不是一个最优先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战略;第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战略;第三,“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环境目标;第四,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希望平衡贸易;第五,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
因此,建议WTO应该明确将环境改善,至少是全球环境改善,作为WTO环境服务谈判的目标,而非仅仅靠成员自己的贸易利益驱动谈判。WTO成员应该意识到环境服务谈判是为了环境改善,尤其是为全球环境改善。所有WTO成员应该意识到全球环境服务对全人类而言是“公共服务”。
人是自然存在物,当然就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永恒源泉。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掠夺和摧残,大自然惩罚性的回报已经把人类社会推到“灭顶之灾”的边缘。所以,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面对环境问题,自觉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课题。
各种词典对环境的解释基本一致,环境是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作为一个社会学名词,环境的含义非常丰富。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获得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农村等。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外界事物统称为环境。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急剧恶化,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这种危机将对未来的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全球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1)工业生产排向大气层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激增,产生温室效应。其结果是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2)由于土壤退化、土壤的过分流失导致土地沙漠化扩大。(3)臭氧层的破坏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4)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5)水源严重污染制约了社会的发展。(6)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有干旱、洪涝、地震、泥石流和滑坡、森林火灾和农林病虫鼠害等。(7)环境污染加剧,尤其是垃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头疼的公害之一。(8)噪声污染被公认为当今世界四大公害之一。(9)海洋受到破坏,过度捕捞和污染使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0)能源危机、酸雨对生物和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也不容忽视。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的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但是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1)水土流失严重;(2)沙漠化迅速发展;(3)草源退化加剧;(4)森林资源锐减;(5)生物物种濒危与灭绝;(6)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产物锐减;(7)水质下降,水体污染明显加重;(8)空气质量差,大气污染严重;(9)垃圾包围城市,废渣存放量过大,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10)小城镇垃圾不加处理就向农村运送,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就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来说,大体有三种情况:(1)无视科学技术造成环境问题。由于愚昧无知、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观念和行为造成的,都是无视科学技术的结果。(2)滥用科学技术造成环境问题。科学技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但是,这个力量既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被利用,也能够以破坏性的方式被应用;既可为创造性的目的服务,也可为毁灭性的目的效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的合理应用丰富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它的滥用则带来威胁人类前景的环境与发展问题。(3)科学技术本身的负面效应造成环境问题。因此,在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消极影响,加强进行新技术对经济、社会、人类和环境影响的预警性研究,把“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简称STS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公民。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片面地把它归咎于科技进步。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实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经济的盲目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能够长期延续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
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就有所体现。2600年前的管子说:“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后来孟子又继承了这一思想,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吕氏春秋》云:“竭池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他们讲的都是强调对生物资源要顺时取用,取之有度,不要灭绝种群。我们的古人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今天,我们怎么能执迷不悟呢?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认真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探索新的发展战略。于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6年3月,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是与传统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战略,它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安全。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
面对我国的发展与环境存在的十大问题,针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历史地成为与当代中国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生存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1972年6月5日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和签署了许多重要文件:《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些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这个会议期间,在一篇名为《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中曾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的。”
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逐渐从“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观念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消极的“污染控制”到积极地“恢复生态”政策;从“零零碎碎的”资源环保到“区域性流域性”的整体环保;从“先建设后环保”到“先评估再建设”的方针等,这一切的改革是令全国人民振奋的。1992年8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从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国家计划的形式得以实施。
环境保护绝不是一项突击性的运动,而是千年万年、世世代代、每时每刻的大事。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我们应该随时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绿色文明的21世纪。
一是体系新。该书在体系上与已有相关论著不同,自成一体,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全书由自序、导论和十章内容、结语构成。在自序中,作者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2005年中国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作为开场白,说明了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关系视野加以深入研究正逢其时,指出了研究环境与国际关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导论中,作者阐述了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及其不足,由此引出本书的研究视角、基本观点,使读者既了解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又引起进一步阅读该书的兴趣。我觉得全书十章的内容由两大板块组成半岛地址,第一至第七章论述国际环境外交与合作的现状、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如环境外交的兴起,德国、日本、俄罗斯、巴西、中国等环境大国的环境外交,联合国、欧盟和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环境对主权、安全、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环境机制的发展。第八章“当前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表现”属过渡章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的用意在于说明,一方面,长期以来,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响应越来越多,全球环境治理不断加强,国际关系调整和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为什么当前全球环境仍然处于恶化状态呢?换言之,全球环境治理为什么治理不了全球环境问题呢?从而导出作者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然后在第九和第十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二是资料新。作者博览群书,旁征博引,显示了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如前所述,作者已发表了有关环境外交的许多论述,但该书却是一部全新之作,对已论述过的一些问题变换了视角,使用了许多崭新的材料。该书中一些内容是国内学术界首次论述,如德国的环境外交、俄罗斯的环境外交、巴西的环境外交等,为进一步研究环境大国的环境外交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论述全球环境状况时,该书也运用了大量联合国最新的权威资料,保证了环境数据的严肃性和可靠性。值得强调的是,作者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论证当前国际环境外交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如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在论及环境与主权问题时以欧盟的环境政策为案例、在论及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时以印度、巴西和墨西哥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立场及经验为案例、在谈到国际体系的不平等问题时以美国的国际环境合作为例等,大大增强了读者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深化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认识。另外,据统计,作者使用了40余张图表说明相关内容,给读者有一目了然之感,这在国内出版的国际关系著作中尚不多见。
三是观点新。观点新颖是该书最突出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术追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之后,中国比较深刻地了解了世界环境概况和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认识到中国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从而使环境保护工作逐渐摆上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国开始参加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日益关注国际环境外交的研究,把环境合作问题纳入国际关系领域,出版和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著。但总起来看,其一,相关论著屈指可数,与中国的环境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其二,侧重对现状的论述,而理性思考则显不足。张海滨博士的新著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环境与国际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全球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作者认为,全球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都无法完全解释全球环境问题的变化。但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主要不是人口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观念问题,而主要是国际问题,有着深刻的国际根源。这实际上就找到了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症结,发现了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钥匙。作者进而指出,环境问题的国际根源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不平等性。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在落后时普遍实施赶超型战略,追求超常发展。超常发展强化经济发展优先意识,加剧发展失调,对环境造成破坏。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常常导致军备竞赛,促使世界军事技术和工业的加速发展,大大增加了战争对环境的破坏潜力,它还消耗了大量本来可以用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人力和财政资源,一些与军工相关的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不平等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国际体系的不平等则决定了国际环境合作的有限性。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必然要求进行深入的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质就是要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分配,而这必然会触动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地位半岛平台。因此,发达国家迟迟不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的国际环境合作,现有国际关系变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国际体系的上述特征,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
据此分析,作者认为人类的理性选择应该是,从近期来看,在现有体系下通过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减缓全球环境恶化的速度,使全球环境问题保持在临界点之内,这是一种危机处理的模式,是治标之策;从长远来看,则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共同的环境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环境危机。当然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绝不是乌托邦。作为第一步,首先可在各大洲范围内实行共同的环境政策,欧盟的环境政策一体化成效显著,已向世人展示了这种可能性。欧盟区域内的环境政策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环境政策体系,共有300多个环境法令获得通过并付诸实施。欧盟的环境政策对成员国的环境决策权限制越来越多,其结果增强了成员国环境保护能力,改善了该地区的环境状况,提高了成员国政府促进国民福利的能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借鉴。
另外,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我们关注。在对一些环境大国的环境外交和国际组织进行深入阐述之后,作者认为,德国是推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一支主要力量,日本对环境外交的重视程度当属环境大国最高之列,可与德国比肩;以环境外交运用之熟练和老到而论,在环境大国中,俄罗斯堪称一绝;由强硬转向灵活、从对抗转向合作,巴西环境外交的调整幅度之大在环境大国中是罕见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因此,在当今如火如荼的环境外交中,中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及其走向倍受世人关注;从现实来看,美国已从世界环境的领导者蜕变为世界环境事务的拖后腿者;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际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于环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许多变化,学术界仍在争论中。作者从主权观念和主权实践两个角度并结合案例回答了这一问题,认为,从国家主权观角度看,国际环境保护通过引发全球关于主权与环境关系的讨论导致国家主权观念的渐进式变化,即传统国家主权观应该调整以适应全球生态相互依赖的现实。从国家主权实践看,通过建立一系列国际环境机制,国际环境保护一方面使国家试图通过外部化其环境成本以获得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国家保护环境的能力,改善了国家对内的环境管理权,至少局部改善了国内环境,从而提高了政府增进国民福利的能力。
关于环境对安全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国际环境安全政策和环境安全的研究。作者认为,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安全纳入其范畴,但为此做出的政策调整力度还是相当有限的。在定义环境安全时,应将重点放在国家层次和可再生资源上,将被列为安全问题的环境问题细化为紧迫的环境安全问题、重大的环境安全问题、一般的环境安全问题和潜在的环境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预案。
关于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作者通过案例分析,论述了印度、巴西和墨西哥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立场及经验,得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有助于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如缺乏环境政策支持的贸易自由化是不可持续的;在国际贸易中切实保护本国的生物资源对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国际上日益提高的环境要求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关键在于政策选择;如果单边贸易措施和与产品无关的工艺与生产方式(PPMs)被WTO接受,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生重要影响;能源领域的贸易限制不利于环境改善;等等。
13988888888